拆除制度藩篱,方能互生共赢

科技日报记者  矫阳

“经过几年实践,大家普遍感到国家军民融合发展的架构平台已搭建起来,并有了初步融合。”原空军军事理论部部长安士东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航空工业董事长谭瑞松透露,以运-20大型运输机为例,在1300多家参研企业中,有600多家民口企业按照市场化运作机制参与了项目攻关。

2015年,紧邻西安飞机公司,民营高科技企业爱邦电磁建成雷电与电磁环境实验室,综合试验能力居国内领先。爱邦电磁CEO范晓宇说,在拥有大量航空企业的西安,这是第一家雷电试验基地。

“随着推进深度融合发展,一些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因素和瓶颈也逐步显现。”安士东认为,解决深层次矛盾问题,迫切需要创新发展模式和思维,以带动政策机制创新,催生民营经济发展活力,真正形成破除“民参军”各种藩篱和隐性壁垒的生动局面。

建立公平竞争法规

激活“一池春水”

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70%的企业技术创新成果来自民营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20世纪70年代,美国硅谷崛起,标志着民用技术与军事技术关系的逆转。以信息技术为契机,民用技术成为技术革新的先锋,使军事技术从民用技术中寻找创新的灵感。”国防科技大学副教授石海明透露,2015年,美国国防部成立国防创新实验单元,与国内诸多顶尖创新技术公司直接合作,仅2016年第四季度,该机构就签订了总金额高达3600万美元的合同。

记者了解到,在现有的军民二元制度规章下,目前我国民企“参军”仅限于拾遗补缺,基本没有条件同台竞争,更谈不上释放巨大的创新活力。“仅研制一台现代中型军用涡扇发动机,费用数十亿人民币,周期长达10年之久。”一位要求匿名的民企负责人说,国有军工企业一切全部为国家投资,对成本变动的敏感性不够尖锐,而民营企业必需自负盈亏,根本承受不起巨大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失败的后果。

这位匿名民企负责人透露,目前西安地区民营企业承接航空大企业型号项目总经费的比例微乎其微,仅占百分比的小个位数。

民企易瓦特航空服务(武汉)有限公司以其独立自主的研发体系打造了多个符合军方标准的无人机系列。历经所有“民参军”历程后,总经理王重霄强烈认为,要让“民”深入 “参军”,应该让民企能参与军用产品的技术研发、各类民营科技和经营管理人才应聘于军工企业、参与国有军工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或合资合作组建新的股份制项目公司。

安士东认为,当务之急的是,军队装备采购要提出国防科技和装备领域促进军民融合的立法建议,推动国家层面立法,尽快建立互生共赢的制度机制,降门槛,破壁垒,激活军民融合的“一池春水”。

搭建军地交流大平台

开放装备市场

2015年1月,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上线,引起巨大震动。3年多来,装备采购网顺畅运行无间断,访问量达6000多万次。“以前民营企业了解信息难,有的装备采购部门对信息发布工作不主动,一味拿保密说事,连不需要保密的军事需求和采购信息也不发布。”安士东说。

“如今,国家每年举办军民融合科技成果展览暨高层论坛,展示装备领域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成果和改革发展新思路、新动态,促进军地交流。”原空军某军代表局一位领导认为,以后装备市场应该更加开放,让民企围绕“战场”找“市场”成为常态。

安士东也表示,军方对军民共享的装备采购,不仅是网站信息平台要增加发布量,增加功能板块,成果展览规模和层次也应该更大更高,并及时掌握民口企事业单位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科研生产能力。部分采购也可通过与全国工商联、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互通的形式,严格区分涉密和非密,多渠道进行信息发布。

实际上,在军民融合大趋势下,国有军工集团也因放下身段试水改革而获益。“2017年,航空科学基金向90家国内高校和48家科研机构发布项目指南,涉及航空领域前沿技术、基础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谭瑞松坦言,通过共同开展产学研用合作,提升了航空工业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能力。

推动共享协作

形成协同创新格局

“国营军工企业,拥有大量国家投资的基础设施、科研院所和试验设备,受制度限制,目前还没建立与现有地方科研院所和民企合作共享的机制。” 前述要求匿名的民企负责人说,以航空发动机为例,任何一个小改动,都要上试车台进行验证,费用昂贵,一般民营企业难以承受,更别说要自投巨额资金购置实验设备。

“现有12家军工企业,都拥有国家投资的巨大设施,被围在藩篱内,有项目先满足自己的院所,增设的保密栅栏也无法让军用技术推动到民间,造成大量资源闲置浪费,严重制约装备创新并推动经济发展。”前述原空军某军代表局领导说。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国防开支变化和经济增长呈正相关系就已被美国经济学家贝努瓦所证实,双方兼容发展,实现“一笔投入,多项产出”亦被许多国家所实践。

“大约有80%的军事技术与民用技术相重合,如果向社会开放军事技术使用权限,将释放巨大的国防‘红利’。”石海明说。

 

 

相关报道:

民参军,体制机制壁垒必须破丨军民融合系列报道之三

低效重复,“民参军”亟须加强顶层设计丨军民融合系列报道之二

“民参军”的“玻璃门”亟待打开 | 军民融合系列报道之一

来源:科技日报  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来自网络


编辑:左常睿

审核:王小龙

快来抢沙发!

欢迎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