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能微单用户必看!这镜头很香

如果要问大家这几年索尼全幅微单上什么镜头最经典,可能很多人给出的答案都是FE 55mm f/1.8 ZA——而且这支镜头不光叫好,在叫座方面也是一样不差,夸张点儿来说差不多已经达到了索尼全幅无反用户人手一支的程度。究其原因就是这支镜头非常符合微单时代的用户和市场需求:

  • 造型方面跟微单小巧的机身很搭,不头重脚轻,插在一起也配合协调

  • 锐度方面有保证,规格可以略低(但是如果放眼全部画幅的等效光圈范畴依然是拔尖水平)

  • 其它素质方面可以依赖机内矫正(微单的新卡口在数据传输方面足够支持)

  • 价格不能过于昂贵

FE 55mm f/1.8ZA完美的符合以上几点,所以大卖也是在情理之中。虽然有诸如焦外、最近对焦距离之类的问题,但仍然不妨碍它成为索尼的爆款。

 

后续也有类似思路的适马30mm f/1.4 DC DN(等效45mm f/2.1)之类的镜头出现,并且同样得到了微单用户的一致好评。

 

现在佳能也推出了这么一款微单镜头,跟适马一样是APS-C画幅版本。这就是今天测试的主角,佳能EF-M 32mm f/1.4 STM(等效51.2mm f/2.24)。

打眼一看这个镜头确实非常的像FE 55mm f/1.8ZA,无论是这个直筒状的造型、这个凹进去的前组还是……这个反着装的光圈叶片(这个我也搞不懂它为什么要这样,以及这么做究竟会有什么影响)。滤镜口径43mm,十足的小型化镜头特征,装在EOS M5、M50之类的机身上,观感也非常的协调。

不过这种协调也仅限于搭配黑色机身以及远距离对焦的时候。搭载白色机身的感觉就没有那么协调了(其实EF-M系列的好多镜头都很适合出一个白色版)。同时为了兼顾小型化与最近对焦距离,这支镜头采用的是前组伸出的全组对焦设计。带来的问题第一就是近摄下整个镜筒会伸出,非常的不美观——但是考虑到换来了0.23m的最近对焦距离(内对焦设计的FE 55mm f/1.8为0.57m),这个算是见仁见智,功过相抵吧。第二就是对焦速度相比内对焦设计的镜头来说会慢一点,这个可以在后面的测试当中看到。

不得不说这款镜头最适合搭配的机身还是黑色版的EOS M5/EOS M50。

△镜组结构(真的很像FE55)

△官方MTF

△官方规格表

 

分辨率测试

注:本测试采用了新版测试流程,和2017年及更早的测试流程相比有较大差别,数据不能进行直接对比。

测试说明:

之前传统的镜头测试都是通过尽量关闭机身校正,甚至较为极端的脱离机身(例如Lensrentals的MTF扫描仪、最早我们采用的统一转接)来获得“镜头本身的画质表现”。

然而随着相机系统不断的电子化,机身镜头结合提升画质的方法越来越成为主流,再纠结于镜头的“原生画质”,很多时候不得不说有些不合时宜。

 

所以从本次开始我们采用下面的测试方法:

1、都采用原生卡口机身,拍摄RAW文件。

 

2、分辨率测试的时候开启ACR所带配置文件或者RAW文件内置校正(针对畸变),打开色散校正(针对倍率色差)。如果两个配置文件都不存在,则根据标板上的参考线手动校正畸变,根据目视结果手动校正倍率色差

 

3、在考虑了畸变校正和倍率色差修正对于分辨率的影之后输出最终的分辨率测试结果。原始的倍率色散(关掉能关的校正之后)和畸变数值一并给出,仅供参考(防止色散实在太大在大光比环境下翻车的情况)。

5、轴向(焦外)色散测试保留。

 

这里的横坐标是物理光圈值,与其它画幅镜头进行比较建议使用等效光圈,也就是在光圈值基础上×1.6。

从分辨率跑分数值上来看这支镜头表现算是比较优秀,在全开光圈画质方面相比搭配A6500的适马30mm f/1.4 DC DN来说也不落下风。小光圈极限分辨率可能由于佳能传感器低通较厚的关系有些落后,但是这种镜头相对来说小光圈用得也并不多。

以上为适马30mm f/1.4 DC DN+索尼A6500的分辨率测试成绩,作为参考。两者的实际成像素质基本在一个水平线。

其它项目测试

色散

 

佳能EF-M 32mm f/1.4 STM的倍率(焦内)色差为:7.93μm(等效135全画幅)

佳能EF-M 32mm f/1.4 STM的轴向(焦外)色差为:19.79μm(等效135全画幅)

 

焦内色散控制得还算不错,但是作为佳能版FE55,跟索尼那支存在一个一样的问题就是轴向色散,在焦点附近的大光比区域会显得尤为明显。

暗角

佳能EF-M 32mm f/1.4 STM的全开光圈暗角为:0.77EV

畸变

佳能EF-M 32mm f/1.4 STM的畸变为:0.11%,几乎不可见。

通光量

佳能EF-M 32mm f/1.4 STM的通光量为:T1.69

对焦速度

佳能EF-M 32mm f/1.4 STM的无穷远~3m对焦搜索时间为:0.67s

相比内对焦,只需要推一到两片镜片的那些镜头来说确实会稍微慢一点。

 

焦外

 

焦外光斑表现方面整洁度尚可,但是短波(蓝紫色)的光斑边缘存在明显的亮边,口径蚀也比较明显。

 

 

实拍体验

实拍体验方面和分辨率测试一样,搭配的同样是EOS M50机身。个人感觉在现阶段的佳能EOS M系列机身当中,这款是最适合搭配EF-M 32mm f/1.4 STM的。

首先要批判一番这个轴向色散,在逆光大光比拍摄的情况下稍微失焦的区域色散尤为明显,而且这种近紫远绿、混入焦外的色散并不太容易通过ACR之类的软件来简单消除:

上图ACR除色散拉满,效果如图。个人觉得这是这支镜头本身最大的缺点,至于前组伸出之类的,你拍的时候反正也看不见……对焦速度方面只要不近摄我倒是觉得还行。

作为一支大光圈中焦镜头,利用其光圈获得较强的虚化和弱光性能,弥补APS-C画幅本身的缺点应该是它的主要用途。在室内拍小景的时候更短的最近对焦距离明显具有更好的实用性,焦内的色散也不是非常明显。

人像也算是中焦大光圈镜头常见的使用领域之一,50mm左右的等效焦距适合半身拍摄。f/2.2的等效光圈虽然并不是很大,但是相比全幅搭配50 1.8来说弱得也不算太多,基本可以满足随手拍摄特写的需求。

稍微后退一下的话拍一些小场景也可以。50mm焦距可能很多人吐槽太平实不好用,但是这个也取决于个人习惯,每个人都有自己最适合的挂机焦距,对于习惯使用等效50mm焦距镜头的APS-C用户来说,这支镜头还算比较值得选择。

 

作为日常挂机镜头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整套系统都没有防抖,佳能EOS M系机身的握感稳定性也不是那么好,这个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挺影响日常使用的。尤其是从有防抖系统过渡过来的话,可能还需要一定时间的适应。

以上样张均由EOS M50+EF-M 32mm f/1.4 STM拍摄。

总结与点评

 

庆爷点评:

这支镜头本身各方面表现还不错,价格也不贵,除了近摄前组伸出和轴向色差较大之外也没有什么很明显的缺点。但是如果从系统方面考虑,佳能M50+EF-M 32mm f/1.4 STM的竞争力在同价格段其实略有不足——首先就是索尼A6000+适马30mm f/1.4 DC DN,价格更便宜,素质基本相当,A6000的性能相比M50也丝毫不落下风,如果不是需要自拍翻转触摸屏和佳能玄学色彩的话,这一套还真是有点宝刀不老的意思,适马30mm f/1.4 DC DN的最近对焦距离0.3m,也算比较好用,恼人的轴向色差问题也轻了很多。以及同样是玄学系统,富士那边X-T100+35 1.4的组合虽然价格略贵,但也差不多是同定位的一种选择。

 

更别说还有花式降维打击的乞丐全幅(A7/D610)+50 1.8了,现在高端APS-C镜头香度降低,这些上古全幅机身、廉价全幅镜头低价抛售应该要占很大一部分因素。

 

总而言之,相比EOS R系统各种真香的规格,EOS M系统的高端产品形势确实很不明朗。如果想体验或者有相关需求,我更建议选择租赁而不是购买。

ET点评:

 

在我看来,佳能EOS M系列才是秉承“微单”概念的微单相机(虽然这么说有点拗口)。所有EF-M原厂镜头的直径都是60.9mm,这个强迫症一般的做法仿佛在说能小的我才去做,做不小的还是转接EF卡口镜头吧。

 

和庆爷、小熊的观点不同,我认为即使有EOS R出现,EOS M系列依然有它自己的市场,EF-M 32mm f/1.4 STM这种镜头是值得购买的。毕竟对于不发烧、不想研究器材的消费者来说,让他们接受转接环(无论是不是减焦增光接环)+ EF卡口镜头还是有点难度。这时候小巧、画质不错、价格也不算离谱的EF-M 32mm f/1.4 STM不仅填补了EF-M系列没有原生大光圈定焦的空白,同时也增强了EOS M系统的整体竞争力。

 

当然,作为兰拓的点评员,我还是要说买之前先租一下,确认自己真的习惯这个镜头是最吼的。

 

小熊点评:

如果等效来看的话,四舍五入一下这支佳能EF-M 32mm f/1.4 STM可以近似的看成是一支50mm f/2。从本文的数据中也可以看出,这是一支成像相当不错的镜头。但随着各家全幅系统的不断普及,针对半幅设计的新品关注度已经越来越低。况且不论参数如何出色,全幅等效后都黯然失色,这始终是“小画幅”迈不过去的坎。考虑到3000多元的售价,如果你不打算把它当成挂机镜头使用,我个人建议大家还是租赁来的更划算一些。

兰拓信用免押金租赁功能终于来了!

多维度信用免押,给你更多的免押金额度,

从此以后,押金再也不是问题。

您还可以托管您的闲置器材

安心透明赚租金

获得更大的免押金额度和更低租赁折扣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