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铁皮箱子无人识,如今“魔鬼码头”不见人

改革开放40年

那些不为人知的瞬间㉘

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

 

 

1983年3月28日,来自香港的“华胜”轮缓缓靠泊在厦门码头。

已在厦门港工作7年的“老”装卸工吴伟建和工友们上前一看,都傻眼了。这艘轮船上装的不是水泥,也不是粮食,而是一个个“铁皮箱子”。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知道是什么。

“后来,大家跟着海关人员去检查,打开箱门才弄明白,原来这些铁皮箱子叫集装箱。”吴伟建回忆说。

香港“华胜”轮是厦门港开港以来接靠的第一艘集装箱船。

它的顺利靠泊作业成为了厦门港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此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不仅是厦门港,中国的各大港口都迎来了飞速发展,也改变了吴伟建们的工作方式。“需要肩挑背扛的活,一下子就变少了。价值数百万元的桥吊把集装箱一抓一卸,根本不用人力。”

2017年12月10日,上海港洋山深水港四期开港。这座无人的“魔鬼码头”实现了码头集装箱装卸、水平运输、堆场装卸环节的全过程智能化的操作。

整个码头和堆场内没有工人,不仅岸桥不需要人驾驶,连集装箱卡车也不再需要,直接由自动运行的无人驾驶AGV小车把集装箱运到堆场,堆场的桥吊也是无人操作。原先的码头操作员全部转移到监控室,对着电脑屏幕就能完成全部作业。

 

港口是水陆交通的枢纽,在国民经济中居于十分重要的特殊地位,历来有国家“门户”、“水上明珠”之称。我国水运资源丰富,优良港湾星罗棋布,中国港口的发展,在历史上曾有过光辉的一页,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广州港已与国外进行海上通商活动。

古代的中国码头

然而,在改革开放前,我国沿海港口设施却处于极端落后的状态,装卸作业主要靠人挑肩扛,港口压船压货司空见惯。“船舶在港停留少则几天、十几天,多则达几个月,港口经常要组织疏港运输的‘会战’。”原交通部部长黄镇东回忆道。

各地港口纷纷上马建设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港口交通瓶颈的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十年计划,即以大港、秦皇岛、天津、青岛、石臼所、连云港、上海、黄埔、湛江为重点,建设一批新的码头泊位,力争沿海港口的泊位数和通过能力都能翻番,并要求到1990年,沿海港口的吞吐能力要达到4.5亿吨以上。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各地的港口开始了如火如荼地建设。

荒凉的盐碱地与简易的工棚,是李俊喜小时候对秦皇岛港口最深刻的记忆。

一艘轮船靠泊在秦皇岛港煤炭码头转货。 来源:新华社

1982年,三十多岁的李俊喜进入当时的秦皇岛港务局装船二队工作,来年正好赶上了秦皇岛煤码头一期工程竣工,这是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施工,装卸设备自己制造、安装的大型煤炭输出专业码头。

“从过去停泊载重五六千吨的小船到最高5万吨的大船,由过去的铁锹推车到从未见过的全新机械,我真切地感受到秦皇岛港大变样了。”李俊喜说。

上世纪八十年代,无疑是我国沿海港口的快速建设期。这一时期首先在沿海14个开放城市已有港口开辟了大量新港区,如大连大窑湾、营口鲅鱼圈、青岛前湾、上海外高桥、宁波北仑等深水港区,新开发建设了锦州、唐山、黄骅、日照、钦州等港口。为突出发展重点、集中力量解决能源、外贸等关键问题,交通部研究提出了沿海主枢纽港布局规划,指导建设了一批专业化码头。与此同时,也相应建设了一批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中小港口,初步形成了我国沿海大中小港口相结合的港口布局。

中国港口

1979年6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宁波港口正式对外开放,就此打开通往世界的窗口。

1980年3月底,一艘由浙江船员驾驶、满载浙江货物的“姚江”轮,从宁波内河甬江港区起航,驶往香港,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第一艘从事外贸运输的货轮。

70年代后期,南通港开始了大规模码头建设。1980年南通港建成了2座万吨级深水码头及1座总建筑面积达6 579平方米的晴雨作业货棚等设施。1983年建成1座2.5万吨级深水码头,使南通港成为长江上第一个深水大港,形成了江海河中转运输的优势,南通港成为一个开放型、多功能、综合性的江海大港。

1982年11月,南通港获准对外籍船舶开放,当年港口吞吐量突破500万吨;短短两年间,在1984年,南通港在长江沿线率先开展集装箱业务,次年港口吞吐量就突破1000万吨。

南通港

改革开放10年后,到1989年时,中国已先后新开辟5个深水港,10年沿海港口总计新增深水泊位118个,平均每年新增11个以上。其中建成了20万吨级的原油专用泊位、10万吨级的煤炭装船专用泊位和10万吨级的矿石专用泊位。

向大型化、专业化进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国际航运市场的发展变化,中国开始注重泊位深水化、专业化建设。

1989年5月3日,舟山港北仑港区二期打下第一根桩,拉开了浙江首个集装箱专用泊位建设的帷幕。那一年,港机专业毕业的胡松虎是当地引进的第一批大学生,“那会儿天天盼船来,可大半年就5000个集装箱”。

谁能料到,如今,胡松虎所在的北仑集装箱码头,每台桥吊每两分钟就可以装卸一个集装箱,每天进出的箱量超过万个,比当初一年的量还要多。

如今,宁波舟山港已经成为中国深水泊位最多、超大型巨轮进出最多的港口,2017年,宁波舟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0.1亿吨,同比增长9.5%,成为全球首个货物吞吐量超过10亿吨的大港,连续9年稳居世界第一。

舟山港

2018年4月10日,由浙江欣海船舶设计研究院设计的“江海直达1号”满载着2万吨铁矿砂,首靠安徽马鞍山,成为国内第一艘既可通江、又可达海的两万吨级散货船,有效破解江海联运瓶颈,改变物流转运流程,降低运输综合成本,提升长江干线航运能力。目前,宁波舟山港集装箱航线总数达249条,其中远洋干线达到122条。

宁波港的发展只是中国港口建设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40年来,港口万吨级码头从133个增加到2366个,全国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从1979年的3亿吨增长至2017年的126.4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从3.29万标箱飙升至2.38亿标箱。

除了吞吐量的飙升,中国的港口建设布局也更加科学合理。

为了解决港口泊位结构性矛盾和专业化程度不够问题,交通部”十五”规划提出,要重点建设集装箱码头、大型专业化原油、铁矿石接卸码头。主要建设项目有:建设上海、宁波、大连、天津、青岛、深圳等主要港口第四代以上集装箱码头;在东北、华北、华东地区分别布局建设大型原油接卸码头;在大连和华北地区分别布局建设大型专业化矿石码头,改造湛江港为大型专业化矿石码头。长江口航道、广州、深圳、天津、烟台、连云港、湛江等港口的出海航道要进行升级。

青岛港

青岛港40万吨矿石码头、宁波舟山港45万吨原油码头、广州港南沙集装箱三期、重庆果园港等一批重点工程陆续建成投入使用。

在吞吐量不断增长、专业化程度日益深化的同时,我国港口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转型升级。港口业务逐步由传统装卸仓储服务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商品汽车、冷链等专业物流和大宗商品交易发展迅速。

智能码头“中国芯”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

当今的港口功能与过去相比,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港口的竞争逐渐演变为港口所参与的供应链之间的全方位竞争,互联网、跨境电商、现代物流已成为港口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的手段。基于劳动力成本上升、节能减排及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考虑,沿海港口作业自动化智能化步伐加快。尤其在集装箱、散货专业化码头作业中智能技术应用已取得不菲的成果。

2017年5月11日,全球领先、亚洲首个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投入商业运营,实现了工艺流程化,决策智能化,执行自动化,现场无人化,能源绿色化,其作业效率较传统码头提升30%,操作人员减少85%。大家将这种低成本、短周期、高起点、全智能、高效率、更安全、零排放为主要特征的的作业模式称为“青岛模式”。

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2017年5月27日,中国第一个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化码头——中远海运港口厦门远海码头,成功承接了全球最大型集装箱船舶“东方香港”号的首航作业,刷新了厦门港靠泊最大集装箱船的纪录。所有的集装箱装卸作业和堆存、翻箱作业等,均由机器自动完成,真正做到了全自动化。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上海洋山港。

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动化码头

2017年12月10日,世界最大单体自动化智能码头——上海港洋山深水港四期开港。这座无人的“魔鬼码头”实现了码头集装箱装卸、水平运输、堆场装卸环节的全过程智能化的操作。

红色的桥吊、船吊、轨道吊依次排开,巨大的集装箱被迅速抓起,放入无人驾驶的自动导引车上,由它们来回运送。港口内车辆川流不息,却空无一人。

在中央控制室内,轨道吊远程操作员不需要对流程人工干预,只要进行几秒钟安全确认,就可以同时监控整个港区内所有桥吊的工作。

洋山港四期采用上港集团自主研发的码头智能生产管理控制系统(TOS系统)和振华重工自主研发的智能控制系统(ECS系统),两者组成了洋山四期码头的“大脑”与“神经”。同时,中国公司负责制造了码头上所用的桥吊、自动导引车以及轨道吊等装卸机械。通过这些,验关和清关等流程都可以实现自动化,这也是国内全自动化码头第一次用上“中国芯”。

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董事长陈戌源说:“在规划未来图景时,智慧港口、绿色港口、科技港口、效率港口,洋山四期就被赋予了这四个关键特质。”

改革开放40年来,多少渔村脱胎换骨成为生机勃勃的港口。1978年,中国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数仅有735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数133个。到2017年末,全国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27578个,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366个,分别是1978年的37.5倍和17.8倍。2017年,在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十名的港口中,中国占有七席。

从改革开放前的港口弱国,到上个世纪末的港口大国,再到如今向着港口强国迈进的历程中,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打造智慧型港口,已经成为我国抢占新一轮港口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参考资料:

  • 《中国港口:飞速发展 联通世界》来源:光明日报

  • 《厉害了“中国港”!全球前十的港口中国占7席》来源:新华社

  • 《40年印记 | 从地方小港到世界大港》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 《人民日报现场评论:怎样下好港口“一盘棋”》来源:人民网

  • 《宁波舟山港的坚实脚印》来源:光明日报

  • 《中国的“魔鬼码头”:偌大码头空无一人 机器自转》来源:参考消息

  • 《大型化专业化:我国港口码头的发展方向》来源:中国交通报

  • 《交通部:我国将进行大型专业化港口建设》来源:新华社

  • 《全球吞吐量前十港口中国占七席 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速》来源:经济参考报

来源:科技日报  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来自网络


文字整理:孙照彰

稿件统筹:岳靓

编辑:岳靓

审核:管晶晶

 

快来抢沙发!

欢迎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