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国内自称“提出酸碱平衡理论第一人”的梁双林近期则还在为该理论“摇旗呐喊”。
近日,情况出现了一些变化……
梁双林
之前还在“摇旗呐喊”
转眼公司网站关闭
之前媒体的质疑让他有些难以接受,一度在其公司江苏双林海洋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的官方网站挂出声明,并提出通过酸碱平衡达到健康,不是伪科学,是有理论依据的,声称要对报道新闻的媒体发律师函。
江苏双林药业厂区内景
11月12日,梁双林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我不知道美国人那个具体是什么理论,但他用来治病,非法行医就是犯罪,有些人把我跟他混为一谈。质疑我的人都是学医的,但我所说的酸碱平衡和他们说的不是一个概念。”
同时,在江苏双林海洋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官网发布的致媒体记者的一封信中,称“关于几丁聚糖(第六要素)调节细胞酸碱平衡是经过南京大学国家级重点医药生物实验室实验鉴定的。”
产品“第六要素”
图片来源:江苏双林海洋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官网
但随后科技日报记者并未搜索到“南京大学国家级重点医药生物实验室”,随后梁双林在电话中表示,应为“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的具体研究人员为张俊峰。
张俊峰回应说:“我们在研究壳聚糖时,确实做过酸碱对细胞影响的实验,国内外做这类实验的很多,但这仅仅是科学研究,并没有在动物及人身上做过实验,和现在讨论的人体酸碱理论是两回事,而且这个研究后来也没有发论文,我们实验室的所有学术成果以论文为主。”
“我们查阅了相关记录,我们重点实验室没有以实验室名义为任何公司和产品做过鉴定。”12日晚,该实验室主任高翔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11月15日,有媒体记者再次查看其官网时,原本挂在网页右侧的媒体正面报道消失,一份新的声明,言辞相对柔和,在正文中提到“理论对与错可供大家讨论与商榷……”、“市面上某些企业利用‘酸碱平衡’理论宣传自己产品的一切行为与我公司无关”……
同时,记者拨打了江苏双林官网上提供的多个热线电话,均无法接通。记者在官网上留言意欲订购,并留下联系方式,但截至发稿前,尚未有人联系。
此外,在网络商城和网上药店搜索“第六要素”,只有稀少几家网上药店给出介绍,但要么显示“缺货”,要么“已不存在”。红星新闻记者走访成都多家药店,对方也表示从未听说过购进此类产品。
▲网站显示,第六要素已难买到
11月21日,记者再次打开江苏双林海洋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官网,上面显示网站在维护中,暂时关闭。
▲11月21日,梁双林公司官网显示暂时关闭
专家反驳: “酸碱体质”概念被本末倒置
其实早在2011年,科技日报就已经批驳过“酸碱平衡论”的说法。
美国普渡大学农业与生物系食品工程专业博士、科学松鼠会成员云无心表示:“酸性体质”这一概念本身就是站不住脚的。“酸性体质”重要理论之一:体液中的pH值最好是偏碱性,那样才是最健康的状态。
在酸性体质论者看来,一切疾病,小到身疲力乏,大至癌症,皆因体液偏酸。“实际上,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液的pH值应精确保持在7.35—7.45之间。一旦低于7.35,就会引起酸中毒,出现头晕、瞌睡、焦虑,甚至精神错乱。而如果高于7.45,亦会引起碱中毒,不仅会肌肉痉挛,还会引起心脏问题。但不管是酸中毒还是碱中毒,如不能及时诊治,都有生命危险”。
在医学临床中,很多酸中毒情况表明,不是酸中毒致病,而是因为生病或服用了某些药物,才出现酸中毒的现象。就曾有医学报导称有淋巴瘤患者发生严重的乳酸中毒并发症。因此,“酸性体质”并不是诱发肿瘤的“恶因”,而是因为肿瘤的生长致使微环境变酸,或者引发了罕见的酸中毒并发症。 11月13日,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称:“教科书里肯定会提到酸碱平衡,问题是,宣扬‘酸碱体质’的人将其本末倒置了。”实际上,身体的酸碱性非常稳定,这样才能保证体内各种酶和生物活性物质正常工作,一般是因为某些疾病才会导致酸碱不平衡,而不是因为不平衡才会生病。
钟凯解释说,人的身体就是一个巨大的缓冲体系,体内的各种物质相互制约达到平衡,无论吃什么、喝什么,都很难改变pH值,并不是人们认为的由于饮食不平衡导致酸碱失衡,也不能通过饮食调整酸碱度,酸碱失衡的病理状态需要就医,找到致病原因后针对性治疗。
民间所说的‘酸性体质’只是在偷换概念,把医学上的酸中毒归结为体质原因。”北京市营养学会理事顾中一解释说,临床上的确有很多酸中毒的发生,比如糖尿病人的酮症酸中毒等,这些都是由于服用了某种药,或者是患了某种疾病才出现的酸中毒,而不是所谓的“酸性体质会导致疾病”。
当年提酸碱平衡的文章作者: 我现在观点变了
“酸碱体质”、“人体酸碱平衡”理论到底何时在中国行销?至少在20世纪90年代,关于“进食莫忘酸碱”的言论便已经开始传播。 在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知网”以“酸性体质”作为主题关键词检索,最早的一篇有关人体体质分酸碱的文章出现在1987年。文中作者表示,“有关资料表明,由于人类受饮食习惯的影响,酸性体质者较多,而70%的疾病发生在酸性体质。” ▲最早关于酸碱体质的文章《孩子为什么体弱多病——谈幼儿膳食搭配与体质酸碱平衡》 在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上,以“酸性体质”作为检索词,可查找到241条记录。如果增加相关检索词,扩展至最贴近该理论的“碱性体质”、“酸碱平衡理论 ”、“酸碱体质 ”和“食物酸碱 ”,则共检索到317条结果。 ▲在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上,相关文章的发文量趋势 在2002年以前,每年讨论酸碱体质的文章数量只有个位数,且虽有作者署名,但大多数没有标明所在单位和职位。2007年成为辟谣的开始,在此之前,没有出现过一篇质疑酸碱体质理论的文章,均以正面宣传为主。 ▲2007年刊载的辟谣文章《酸性体质 百病之源?》 2008年成为了一个分水岭,自此之后,人体酸碱平衡及酸致百病的正面宣传不再一家独大。这一年,澄清、质疑与辟谣的文章大量增加,与其相互角力。2013年,辟谣文的数量达到最高峰,2017年之后,在检索结果中已经没有正面宣传酸碱体质的文章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在171篇正面宣传的文章中,有65篇没有进行作者署名或以化名出现,且明确注明作者工作单位的文章仅有29篇。 2010年《江西中医学院学报》发表了一篇研究中医学与酸性体质关系的文章,该文作者南方某医院中医科医生何某,则在8年之后表达了与当年完全不同的看法。此前,其在文中表示“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从中医学痰湿体质角度入手,为运用中医中药理论预防和改善酸性体质提供理论依据。”但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何某却表示,“在中医分寒凉多一点,没有酸碱体质的说法,也没有酸是百病之源的说法。”至于为何会产生观点的转变,何某简短表示是因为这些年研究逐渐深入,从而改变了想法。
身体得养,但眼睛要擦亮
养生理论昌盛的时代,我们的头脑免不了被交叉火力压制,没点科学精神,难保不牺牲。简单说有以下要诀:
一、心存一个问号。知识储备有限,一时无法肯定或反驳的事,不着急下结论。这样不至于走偏。
二、重视实验证据。遇到疑点先问“有实验报告吗?”传说中的事或想当然的事,不能算数。
三、认理不认人,依法不依师。众口一词不等于对;博士院士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也不等于对。头衔儿可以是假的。即使是真的,权威也会犯错,也会骗人。
四、多一点好奇心。了解一些无关当下的知识,补上头脑空白,免得被骗子绕进去。
当然,事事讲求科学精神是费脑子的;但不费脑子,就要空费金钱时间,还搭上了健康,划不来呀。
相关链接:
《“酸碱论”骗局在美被戳穿,所谓“中国酸碱体质之父”还在摇旗呐喊》
来源:科技日报,部分内容综合自红星新闻,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刘义阳
审核:管晶晶
Be the first to comment